古诗词阅读鉴赏中的暗示解答功能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钟霞梅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历来是考生较为头疼,得分率也较低的一道题型。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一般比较注重有关诗词知识的积累、鉴赏方法的运用及大量的题目训练,其实在阅读鉴赏中,是否善于运用暗示解答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诗词,我们初次阅读时,会感到难度较大,无从入手,但我们如果善于运用题目中的暗示因素,有时就能扫除解题过程中的障碍,大大降低题目的难度。下面就以历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为例,谈谈古诗词鉴赏题中的暗示解答功能的运用。
一、诗题的暗示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几乎没有对诗词的题目进行直接命题的,但我们知道,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和主旨所在,好的作品是非常注重对题目的提炼的。而我们很多学生在拿到试题后,却常常忽视对文题的分析,从而错失机会,失去本应得到的分数。
如98年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已表明李凝是独自一人住在人迹罕至的僻静的环境当中,所以,14题的B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显然是错误的。但如果考生没有及时注意题目中的“幽”字,那么他对“少(shǎo)邻并”还是“少(shào)邻并”就不会一下子就区分开来了。又如03年的北京卷《江楼旧感》,一个“旧”字,就表明作者是对“旧时”“旧地”“旧人”“旧事”“旧景”的感怀,所以,诗歌第三句“同来望月人何处”是对昔日与作者同登江楼而现在又不在身边的人的挂念,而绝不是如B项所说的“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客观题是如此,主观题的回答也可借助题目的暗示功能。如02年的《春夜洛城闻笛》,试题有三个小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其中第一小问取决于诗词知识中有关“意象”的积累,第二小问又是解答后两小问的关键,而它又可以从诗题入手分析,确定“折柳”二字的确是全诗的关键。因为,题目中的“洛城”表明李白是在异乡,而“笛”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怀人思乡的独特含义,并常常与“柳”并用。如唐朝诗人王之焕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千百年来已成绝唱。又如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笛”与“柳”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笛”所特有的表现力。所以,“折柳”所蕴涵的“惜别怀远、思乡之情”当然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而明确了这一问题,至于原因当然就容易解答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