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复习之古诗词曲赏析导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中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2/4/18 6:46: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770个字。

  2012年中考复习之古诗词曲赏析导学案
  浩口中学文朝丽邵礼生何光兵
  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一、 导入语
  通过研读2012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标实验教材(7—9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 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__”。(限2个字)
  ⑵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⑶ 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A   “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