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写作心理浅探
- 资源简介:
约5180个字。
初中生写作心理浅探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存在着阶段性的年龄特征,而且同一年龄段也存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写作心理;写作能力;兴趣;
前言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多年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就是作文,作文的教学往往是费力不讨好,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大堆,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依然原地踏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一)初中学生写作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1.学生写作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
(1)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既活泼开朗,稚气十足,又大胆、热情、纯真,思想十分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乐意给老师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喜欢想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因此,初一写作练习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2)直接写话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初二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叙述事情,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因此,写作练习应明确要求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手法。
(3)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写一些有关理想、志向、生活、友谊的随笔、杂感,对议论文的写作开始产生兴趣,也能见事议理,谈出个人的见解。这个时期,他们乐意写一些立意深刻的东西。而且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因此,写作练习应有表达的深度,多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