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ppt
- 资源简介:
共11张。指出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注重研究阅读方法。附同题文档,约5790字。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教育要适应新的形势,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深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学教育正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让学生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这给所有的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按照过去的传统,死抓课本的教法,不但不能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就连近年来高考题型的变化都难以适应。近年高考命题就有专家明确提出“要让那些读书多、会读书的考生在高考中大大地占便宜”。可见,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潮流,重视并大力提倡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是当务之急。
下面是本省某中学就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部分调查结果:
1.从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陶冶情操。
2.从阅读方法看,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如无计划、没有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些也将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3.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能够坚持每周阅读,基本不读的只占12%,这说明他们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4.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10本以上的占25%,还有8%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上一本书。这与《新课程标准》中一学期的阅读要求相距甚远。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调查中发现,阅读10本以上的只占11%,阅读5本以下的占56%。全部看过的占1%。
5.从阅读的类型看,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报纸杂志等)的人数超过看文学名著的人数。而文学名著中童话的比重最大,像《春水•繁星》、《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童年》,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6.从鉴赏能力的培养来看,有3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鉴赏能力,认为有较好文学鉴赏能力的只有16%。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幼稚与成熟并存,兴趣的广泛与判断的主观盲目并存,求知的热情与自律自省的缺乏并存。由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盲区和误区。在当前教育机制急剧转型的形势下,势必产生这样的现象——中学生具备了大量吸纳各种信息的有利条件,同时又有着因不善于鉴别而使阅读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危害的危险。因此,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指导,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阅读的系统性
凡知识都有其科学而严密的系统性,课外阅读作为一种知识的接收途径,必须遵循这种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即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特性及变化规律。课外阅读,由于阅读的目的性较弱,阅读对象的选择比较随意,阅读的心态比较放松,这些因素决定了课外阅读的开放性特点。但是,如果只重视其开放性,则必然导致阅读的散漫和盲目,其结果必定是费力费时而无效。因此,课外阅读必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总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
所谓“纵向延伸”,即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性系统,它由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智条件而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这些能力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内容也必须与这种过程相适应。比如,刚进高一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从对少年儿童文学方面的爱好逐渐向成人文学转移,试着读一些浅易的简短的作品;到高二则可以引导学生读一定的长篇(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以后依次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的鉴别能力,能自己把关的较高的阅读层次。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取随读,则必然是随读随丢,其结果是所获无几。一个很明显的道理,低层次学生读高层次的书和高层次的学生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读书亦然,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宏观的长远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