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检测题(上海卷)
- 资源简介:
共27题,约10290字。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检测题(上海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文学与时尚
袁行霈
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关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两句著名的话。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一个时代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研究文学史的人都注意到了。至于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则还有加以强调的必要,文学史上有许多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从这个角度论述文学的发展,讲得生动、透彻,我们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启发。
②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为什么到宋代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齐梁宫体诗,那种轻艳纤丽的风格,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宋朝“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
③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约的《俗说》、殷芸的《小说》等等。这批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如《语林》一写成,远近的人都争着抄写,“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世说新语•文学》)。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类小说,而且它们又这样流行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注意当时的社会风尚。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如许劭和他的从兄弟许靖,每个月都要对乡党人物评论一番,当时称为“月旦评”。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影响其终身的成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东晋人温乔被评为“过江第二流之高者”,大概相当于中上之类,便感到很难为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世说新语•品藻》)名士们品评人物的依据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些言谈举止、轶闻琐事而已。言谈以玄虚为胜,举止以疏放为高,谁要学会了这一套,就够上了名士的资格,可以得到上等的品题,进而获致更高的地位。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而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④明代中叶以后,为什么小说中有许多淫秽的描写?如果考察一下当时的社会风尚,就不难理解了。当时政治十分腐败,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荒淫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受到毒化。一些人因为向皇帝献房中术而获得高官厚禄,瞬息显荣,为世俗所企羡,世间也就渐渐地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了。风气既开,文坛也受到污染。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术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中国小说史略》)
⑤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红楼梦》问世以后,逐渐获得各阶层大量的读者,并被串成戏剧,演作弹词,观众常为之感叹唏嘘,声泪俱下,甚至有因酷爱此书以致痴狂的事情。类似的例子在国外也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以穿蓝上衣、黄背心、马裤和马靴为时髦。有人甚至模仿小说的主人公而自杀,以致莱比锡等地政府作出规定,对出售这部小说的人实行罚款。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影响,可以达到怎样深广的程度。
⑥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很重视文学与时尚的这种相互关系,并懂得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观”的话。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广义地说就是从文学作品观察社会风俗。《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则又强调了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封建时代的一些作家,也曾自觉地以文学做为移风易俗的工具,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中就不乏这样的作品。然而,在封建时代受印刷条件和其他许多条件的限制,文学作品毕竟不能像今天这样广泛流传,它们的影响也不能像今天这样深远。今天,一部作品的印数少则几千、几万、多则十几万、上百万,再加上电影、电视的传播,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作用,就更不容易忽视了。如果我们的作家常常想到这一点,自觉地使文学对时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定会更多地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原载于《文艺报》1981年第11期)
1. 第①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联系上下文,第③自然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所以 因此
B.或者 或者 因而
C.既 又 所以
D.不仅 还 所以
3.文章题为《文学与时尚》,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述二者的关系的?请简要概述。(4分)
⑴
⑵
4.第⑤段中画线词语的“义气”含义是: 。(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是从时代政治与文学关系的角度来论述文学的发展。
B.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是与当时宫廷及士大夫的风尚密切相关。
C.《世说新语》这部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的广泛流行,原因在于魏晋时期士族中盛行品评人物的风气。
D.第⑥段引用《毛诗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考察社会风俗,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6.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观察社会风俗,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试任选下列作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加以阐述。(5分)
鲁迅 巴金 曹禺 茅盾 沈从文 郭沫若 张爱玲 汪曾祺 贾平凹 王安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乡居闲情
钟梅音
①门前一片草坪,人们日间因为火伞高张,晚上嫌它冷冷清清,除了路过,从来不愿也不屑在那儿留连;唯其如此,这才成了真正是“属于我”的一块地方,它在任何时候,静静地等侯着我的光临。
②站在这草坪上,当晨曦在云端若隐若现之际,可以看见远处银灰色的海面上,泛着渔人的归帆。早风穿过树梢,簌簌地像昨宵枕畔的絮语,几声清脆的鸟叫,荡漾在含着泥土香味的空气之中,只有火车的汽笛,偶然划破这无边的寂静。
③骄阳如炙的下午,我常喜欢倚在树荫下,凝望着碧蓝如黛的海水,静听人家近处养的小火鸡在“软语呢喃”。实在的,我深信无论谁听了小火鸡的声音,一定不会怪我多事---把燕子的歌喉,让小火鸡掠美。那有如小儿女向母亲撒娇的情调,是这么微细、婉转,轻轻地开始第一个音,慢慢地拖长着第二个音,短促地结束了第三个音,而且有着高低抑扬,似乎在向它们的妈妈诉说着什么。
④新雨之后,苍翠如濯的山冈,云气弥漫,仿佛罩着轻纱的少妇,显得那么忧郁、沉默;潮声澎湃犹如万马奔腾,遥望波涛汹涌,好像是无数条白龙起伏追逐于海面群峰之间。
⑤我更爱在天边残留着一抹桃色的晚霞,暮霭已经笼罩大地的时候,等着鸭宝宝的归来。差不多像时钟一般准确——当上学和办公的都陆续回到家之后,你可以看见小溪的那一头,远远地有一个白点出现了,这就是我们唯一的“披着白斗蓬的队长”,领着它的队伍正在向归途行进。渐渐地越游越近,一批穿着背上印满黑斑的浅褐制服的小兵,跟着它们的队长,开始登陆,然后一个个吃力地拨动着两片利于水却又不利于土的脚掌,摇晃着颟顸臃肿的身子,傻头傻脑,急急忙忙地穿过阡陌,有时一不小心滑落到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