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多样的“侠”
——金庸小说的人格模式
陈明 山东淄博沂源一中语文组
“无法想象没有金庸的武侠创作,二十世纪的文坛会减色多少。”[1]金庸小说作为一个存在,是对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以至,还出现了专门研究金庸小说的“金学”。
金庸,作为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武侠小说深受广大华人的喜爱,甚至出现了“凡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2]的奇异文化景观。
金庸,原名查良庸,浙江海宁人氏。作为查先生,他有是一位著名的报社总编辑,企业老板。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具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人们的尊敬。
在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中(可用一幅对联加以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中。长篇小说,再加一部短篇<<越女剑>>)金庸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多变,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陈家洛,郭靖,杨过,令狐冲,韦小宝等。有英雄,有大侠,其中也有浪子,更有流氓无赖。我们可以看出金庸已把“武侠”的概念演化的更加宽泛,实现了某种对“侠”公式的突破。金庸之所以取得与众不同的巨大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在不断地探索一种“侠文学”与“人的文学”结合的新途径,不断地突破武侠小说的主人公理想人格模式,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丰富有不断地深化,从而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攀上了独特的艺术颠峰。
金庸这种探索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创作过程。陈墨曾经把这种变化轨迹描绘如下:“主人公侠气渐消,邪气渐长离开侠的典范模式越来越远;主人公形象的共性越来越少,个性越来越突出;主人公理念的力量越来越少,现实社会环境的制约力量越来越大;主人公的理想性越来越弱,而其现实性及意义越来越强;主人公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复杂,内心的自我矛盾冲突越来越多。简单地说,金庸小说主人公人格模式可渐变为,正义之侠-大侠-中侠-小侠-无侠-反侠。”[3]
那么从静态分析的角度来看,金庸小说主人公人格模式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儒家之侠:如陈家洛,郭靖;
2,道家之侠:如杨过,张无忌;
3,佛家之侠:如段誉,萧峰;
4,无侠: 如狄云,李文秀;
5,浪子: 如令狐冲;
6,“反侠”: 如韦小宝。
以上的分类,只是为了研究金庸小说主人公的人格模式的方便起见而开列的。我们在这里对这些主人公的人格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而不能只对每一位主人公的个性内蕴及其形象特点进行详尽的分析。
下面我们就进行逐一的分析。
一、儒家之侠
韩非子的一句话“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将儒与侠相提并论,列为“难友”,从而使无亲缘关系的儒与侠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
儒家学说是典型的“社会本位”,即处处以国家为念;而侠文化发展至今,恰恰成了儒家正统文化的一种不自觉的补充,从而成为明君——良相——清官——侠士的理想社会的一个成分。儒家学说的根本,在于想要造就明君,没有明君则寄希望于良相,没有良相则进而寄希望于清官,没有清官则只好寄希望于侠士——让他们“替天行道”,在民间锄强扶弱、打抱不平,成为平民百姓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