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思维,教师要改变教学思维
- 资源简介:
约4160个字。
课堂教学思考三
教会学生思维,教师要改变教学思维
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都是讲究教学过程的,我们的传统教学也有过程,由于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比较注重教学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运演,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学计划的呆板展示过程,因此,严格地说传统教学有的只是教学流程。下面这个案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见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第6页):
1998年年底,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堂高中一年级的物理公开课。任课老师是一位优秀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有理论,有实验;教学过程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热烈;教师语言准确精炼,教学时间安排精当,当老师说“这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按照我们习惯的观念,这堂课可谓天衣无缝。下面近百名听课教师随着铃声响起,掌声雷动。可是5名美国客人却面无表情。第二天当中方请他们谈谈他们的观感时,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让美国代表团惊讶的是:课堂上居然没有问题,没有错误!我们传统的优质课,竟然在美国人眼中如此地不堪一击!
我们从过程角度分析,这堂课教学程序流畅,过渡周密自然,师生配合默契,时间把握恰到好处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而且学生在老师最需要的时候总能提出最“雪中送炭”的问题或答案。传统意义上,这是绝对的好课。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传统意义里,教学与过程是分离的,教学只是知识点信息的积累,过程是按照节奏完成信息的积累,因此,在程序设计里教师是不敢让普通学生来回答问题,不敢让学困生板演,生怕出错影响教学节奏,最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透过案例,可以看出过去课堂教学中主导思维的方式是“预成性思维”,教学过程的预设异常精确,它为教学目标的达成预设了规定的路径,教学基本不能跨越设计好的路径。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有着超强的规则,教学过程基本就是忠实地执行教学方案,完整地展现教学预设,不允许出现教学意外。其典型特点是按照线性的教学流程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均不能越雷池半步。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思维方式是“生成性思维”,“生成”是相对“预成”而言,它要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及时作出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过程,它不是预设好的,也不是僵死不能更改的,即使课前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