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高点审视,在最深层剖析:高考作文命题意图研究——辩证性始终是核心是考察意图所在
- 资源简介:
约6670字。
在最高点审视,在最深层剖析
高考作文命题意图研究
-----辩证性始终是核心是考察意图所在
高三语文组 王耀武
根据我多年来对高考作文题的研究,我认为命题者一直都从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以学生能否对所给材料进行辩证性思考为抓手来设题的。甚至于当初对“话题作文”的理解也陷入误区,当时认为“话题作文”“写沾边就算”“极自由”的观点一度占据了舆论主流,笔者也曾随波逐流;但“解放”之后是向传统的回归,2006年命题形式又迅速恢复到“材料作文”的老形式,尽管有人为之加了个“新”字,但这种巨变的背后无非就是纠正话题作文过于宽泛的弊端、保护高考作文多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让学生用辩证性思维审题立意,依据“在最高点审视在最深层剖析” 的思维高度实现高考人才斟别筛选功能,达到作文题应有的“难度”“信度”“效度”“区分度”。
现在再回顾当年的话题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命题者所给材料中辩证性因素仍然是很明显的,大家都是被这种新形式的“热炒”迷惑了,忽略了高考作文自产生之日起就固有的传统: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语言表达能力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已!思维与语言互为表里,而作文训练又往往沦为语言表达技巧训练的“形式主义”泥潭中。比如“诚信”这个话题,其思辨性特点就非常强:“诚出于已,信来于人”;“待人以诚才可收之以信”;“无诚则信不立”;二者所孕含的主客观对立统一的思辨性特色实际显而易见。其他的话题作文则更是不言而喻。
下面,我就对2003年以来的全国卷作文作一纵向梳理,看看其一以贯之的命题思路。
[2003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