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感悟能力 拓展作文新境
洛阳轴三中 樊轶珠
在常规作文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阅读教学容易,作文教学难。同时,面对作文题目,几乎每一位学生也都会感到“没有写头”。这样,就使我们的作文教学难以开展,或者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呢?笔者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感到“没有写头”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自己经常见到的人和事没有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不留心观察,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头脑中不留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和感受;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所顿悟和发现。没有这些,也就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面对题目,就只能“无话可说”或被逼无奈草率应付“为写而写”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强化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使他们变“没有写头”为“有话可说”,“甚至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一 感悟“真情”之美
白居易曾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可见,真情实感是形成一篇成功作品的重要因素。刘勰《文心雕龙》中也曾提出:“情动而辞发”、“情者,文之经也”的说法。在语文学习以及课外阅读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大凡优秀的作品,总是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面对佳节明月,苏轼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以自己内心的情感拨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使之成为告慰远方亲人的千古名句。又如,面对重阳菊花,李清照由花及己,吟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的真情流露不仅使友人陆德夫赞曰:“只一句绝佳”,更使丈夫赵明诚三日三夜不食不寝。
可见,当我们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生活中的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