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研修三部曲——关于文本细读研修案例
- 资源简介:
约4810个字。
主题式研修三部曲
——关于文本细读研修案例
丽岙华侨中学杨本树
【案例背景】
“文本细读”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如何进行文本细读,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文本细读,诸如此类问题都应该在日常语文研修中得到解决。但其研修方式往往就是先请专家讲座,再听几堂似乎可供复制的观摩课,就算广大教师得到了全员培训。这是比较常见的研修模式,近年来有关新课程的全员培训就是其传统。这种模式在课改深化阶段是否应该日渐式微了呢?这是需要勇气来思考和探索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案例描述】
这是本人参加我区中、青年骨干培训班的一次系列研修活动,分三个部分:一是观摩课堂录像;二是探讨课例及体会文本细读的含义;三是讨论《端午的鸭蛋》文本细读及教学设计.
一、 观摩录像:
(录像:《云南的歌会》,执教者温州实验中学杨聪老师。)
1、培训班成员在区教研员周老师的要求下对《云南的歌会》都有过细致的阅读,甚至作了教学设计;
2、观摩录像前,区教研员周老师提出三个思考题:执教者如何进行文本细读?执教者怎样引导学生细读?教学主问题是如何设计的?
带着三个问题观摩录像。
3、 课堂节录:
①师生问答:谁在歌唱?在什么地方歌唱?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鸟、自然的大合唱,在山路上、在山寨里,你认为沈从文写的这些有没有意思?请默读课文发现其中的意思。
②第四节:环境描写,冲淡了主题,很没意思,你认为呢?(补充资料:盛产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学生发言后,老师指出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③沈从文认为他写作这样的文字,他的意思在哪里呢?(请看沈从文原话: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二、 探讨课例及反思文本细读的含义:
观摩后,围绕区教研员周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我在小组讨论后代表本组发言,要点是:①执教者的文本细读体现在文本那些对人、鸟、自然的描述,通常把这些描写叫做细节,从这些细节领会出来的“意思”,从这些“意思”里升华到对“活”的生命形态的肯定和呼唤:既走进文本,又照顾现实。②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式比较多样:主问题,关键词是“意思”;追问,比如“你不想对戴胜鸟说句什么吗?”“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轻松?”等等;范读;句式,如填空句式规范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是的生命”;③引导还体现了相当的层次性:属于内容层次的,如“谁在歌唱”“在哪里歌唱”;属于意义层次的,如“这些描写有什么‘意思’”;属于言语层次的“如何体现你领悟的‘意思’”;属于主旨层次的,如沈从文的“意思”。
2、其他小组讨论发言要点;①由言语进入文本,发现文本的“意思”,最后探究作者的“意思”;②立足文本,借助资料,如课堂两次引入沈从文的见解支撑起深入的讨论;③从文本里读出“生命”是执教者最大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