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教学目标
1.明确行文思路,领会深刻思想。
2.明确历史使命,创造“第三样时代”。
3.品味语言风格,领会情理交融。
教学重难点
1.思想的深刻性: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灵魂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深刻解剖。
2.“人”的价格以及“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3.揣摩艺术特点:语言风格、情理交融。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法:范读一激疑一自读一自思一领悟。
2.讨论法:如对“人”的价格的讨论,“第三样时代”的讨论。
(解说:这些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列出来只是为了多提供一种教学思路。具体操作时可自由选择。)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先生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投影)。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解说:①营造情理交融的气氛,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向对鲁迅作品深入理解,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思考,对人性的感悟。②用郁达夫的文章,意在以文解文。)
二、解题
关于作者及题目。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学生感知。
②明确思路,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5~11段)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段)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解说:鉴于鲁迅杂文的独特风格,加强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①研习第一部分
A.文章由钞票贬值的日常小事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钞票贬值”与“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由钞票贬值后的“降格以求”和“非常高兴”,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解说:抓住文章叙述重点,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体会鲁迅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深刻思考。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意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认认真真阅读原文,避免漫无边际、架空分析。)
B.“我们”是否也包括鲁迅本人?
明确:包括。这正体现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伟大人格。
C.文章所写的日常小事发生在民国二三年,已经过去10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写?
明确:这恰好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和国民灵魂的思考从未停止。这也正是他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