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焕发生命的光彩
求是中学 王仙娇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章太炎先生的课堂中,以钱玄同说话为最多,而且在席上爬来爬去。所以鲁迅给钱玄同的绰号是“爬来爬去”,这样的课堂实在令人神往——师生亲密无间,寥寥数人,对话问答,耳提面命。当然这样的课堂对我们来说,是乌托邦的理想主义。
我们的中学课堂,一般人数总在四十以上,坐席如方阵一般罗列,格局早已设定,加上师道尊严,使对话、说真话、说率性话的机会很少,课堂的声音,也往往成为宣讲,即使有精彩的语文课,也难逃乎布道与说书之间,教师的角色,或如牧师,或如演员,这也正是许多老师觉得疲惫的所在。正如张爱玲对教育的十二字评价:“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近几年兴起了“语文的生命意识”的讨论。著名教育家钱理群教授说:“语文课应该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一块精神园地”,这句话我认为有二层意思:一是关于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创建。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案例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斑羚飞渡》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描写了一群被狩猎队员逼临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老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了困境,从而表现了斑羚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精神。
课文内容扣人心弦,很能打动人心,而用包涵了很高的道德情操、价值标准、审美体验。讲课时,我先用了“蚂蚁遇火自救”的故事来导课, 进行情景设置,营造气氛。接着反复播放斑羚飞渡悬崖的动画镜头,这个动画起到了很好的情绪调控作用,课后有的同学说:“直看到我眼泪慢慢地涌上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用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入题,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的故事入题,快速感受其中的无私奉献和沉着冷静面对死亡的尊严。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导课方式,但是殊途同归,目的先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酝酿学生的感情。然后通过开放、平等、互动的个性化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内容,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