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条件
广西南宁三十八中:劳尔
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教学反思是否很有效?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反思按照“思”的深度可分为直觉反思和理性反思。直觉反思是指,某种教学行为对与错,教师只需凭直觉或常理就能判断,无需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如:教师上课时,语速过快或过慢;有严重的口头禅;教师的板书条理不清等。这些行为往往是在不经意中形成的教学习惯,未必受某种理念支配,无需凭借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去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假定。不过,这些行为,虽然明显不当,但当事人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需要借助于他人提醒。理性反思是指有些教学行为本身对错很难判定,需要凭借一定的理论进行分析;或者这些行为并非只是有习惯引起的,而是受一定的内隐观念支配,要转变这些行为,需要自己或他人帮助他分析行为背后的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观念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和直觉反思相比,进行理性反思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需要反思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如一位小学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当一位学生问:“腊梅为何在冬天开花?”这位老师说,“腊梅很勇敢,它不怕冷,所以它在冬天开花。”教师这一回答,在哲学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另外他违背了生物学原理。因此,对这一行为的分析要借助于哲学和生物学知识。又如一些教师对学生非常严厉,这在深层次上,可能与教师对人性假设有关。他或许认为,人的天性就是恶的,就是懒惰的。
反思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意味着,一个反思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型的教师,他不仅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而且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因为,这些理论和素养能提高我们对问题的敏感性,能丰富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二、进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条件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辞海·教育心理分册》)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反思的活动所具有的本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一般来说,需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陈述能力和交往能力。
反思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没有通过观察占有大量的信息,反思就无从谈起,而且教学现象又是复杂的,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观察的对象往往不止一个,所要观察的内容也常常不止一个方面。由此看出,反思者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应该善于细致和敏锐地观察教学现象,特别是要善于从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必须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维加工,这样才能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到行为背后的假定。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我们从多种视角去判断行为的是与否和对与错;要求我们摆脱思维的定势,具有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所说的“从来如此就对吗”那样的质疑精神。因此,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我们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反思不只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反思需要外部言语活动参与。反思需要叙述,叙述自己的所想和所做,所得和所失。而且“叙”和“思”紧密相连的,叙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的过程,是反思的过程。这种叙述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