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专题练习
- 资源简介:
约14550字。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与名著导读专题练习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一、记叙角度大致有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可以让主要人物自述(如《狂人日记》),可以让次要人物侧叙(如《孔乙己》是由小伙计叙述的),可以让局外人旁叙(如《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第二人称的,可以把读者置于叙述者对面,也可以让读者旁观,面对写作对象。采用第三人称的,可以是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无所不知,包括人物心理活动在内(如《项链》),可以是半知视角(如《祝福》中间部分),也可以借人物视角(如《林黛玉进贾府》)。
二、凸显人物个性,首先要写能表现个性的事,还要善于绘声色,也即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来表现。
三、记叙性文章应当写得波澜起伏,常见的技巧主要有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虚实等等。
四、古诗文朗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1、要注意把握作品思想倾向、感情基调和文体特点。不同思想感情、不同文体应该读出不同语调、情感和节奏。
2、要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加深体验。
3、在读懂读顺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语体特点,尤其是它的韵律美(句式、修辞)。
五、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
六、汉字形体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七、汉字“六书”说认为汉字构成有象形(如日、月、网)、指事(如刃、本、上)、会意(如休、牧、从、比)、形声(如村、草)、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八、试分析“围、采、焚、炙”等字的文化底蕴。
“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
“焚”,像大火烧丛林之状,放火焚烧森林,便使生活在林中的各种动物四散奔逃,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人们便使用早已准备好的石头、木棍击打并捕获它们。“炙”,似将肉放在火上烧烤之形。这两字反映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情况。
九、对联也叫楹联、楹贴、对子等,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因为一般仄声短促,平声舒缓。书写时,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十、试探究“豪宅、大片、韩流、丁克家庭、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