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浙江省永康市清溪初中 吕莉
摘要:主体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本文将从教学思想民主化、教学方法优化和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阐述学生如何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主体意识;民主教学;主体作用;创造性思维
主体意识作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条件,是他们在同化人类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在自身不断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这就是说,主体意识不仅能意识到内在于主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能力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也能意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推动作用于的驾驭中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地讲:
一、 语文教学民主化,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
于漪老师在组织《变色龙》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多变的现象背后掩盖着媚上压下的不变的本质,她以一条波浪曲线和一条直线表达。然而二条线一划出,立即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波峰波谷不能等距离,前后振幅应有变化。当主人公确实知道那条小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巴结拍马的心情更加急切了,频率应加速。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于老师没有摆权威架子,而是为学生独到的见解而兴奋,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了。结果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相当好。,
这个例子表明:在一种民主宽松激励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相当显著。它为“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教育观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课堂由教师控制,一根教鞭在学生面前威严地晃动。课堂缺乏民主气氛。教师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看不到学生内在需要,强调的只是那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不敢思、不敢言、不敢动、不敢自主,更谈不上创造,在坚硬的教鞭的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