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文言文期末复习讲义
- 资源简介:
约27200个字。
2010~201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现代文语段阅读、文言文阅读复习讲义(10课时)
庐丰民族中学曾传康编
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指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第2课《芦花荡》
(一)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qiú( )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dèng( )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 )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语段选自小说《芦花荡》,作者是著名作家孙犁。
2、读文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qiú( 泅) dèng( 瞪) 剥(bāo )藏(cáng )
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题思想。
[记叙了老头子用计将鬼子引进陷阱,并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亿的壮举,歌颂了老头子智勇双全,爱憎分明的英雄行为。]
5、“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6、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