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2/18 11:0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9940字。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2013年2月17日上午9:00~11:3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
  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大致可分为朝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设立的义仓。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典型者如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宋代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而明清时期也有入粟补官制度,以鼓励人们发扬救助灾民的美德。
  特别值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以清朝为例,其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配以严厉的问责方式以强化官吏的救灾职责。报灾是指灾区的地方官吏逐级向上汇报灾情。它使得政府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是政府救灾的第一步。为了提高救灾工作的效率,清政府制定了明确的成灾标准,严格规定了报灾期限和报灾程序。第二步是勘灾。地方官吏必须勘查核实田亩受灾程度,确定成灾分数,其目的在于使官府摸清情况,为以后发放救灾物资和减免赋税提供有效依据。而审户与发赈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关键程序:审户是指核实灾民户口,划分极贫、次贫等级,以备赈济。审户之后须发给赈票。赈票一共两联,发放时须当面填写,当面裁给,并注入根单,作为以后领赈的凭据。这种作法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1.对原文划线句子“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B.移粟就民和移民就粟虽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但是它们的具体做法并不一样。
  C.以工代赈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它的前提是灾民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D.古代政府始终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如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
  B.灾后救济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是对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C.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自发集资设立的义仓。
  D.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灾后的赈济,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B.用各神制度和措施使救灾机制良好运行绝对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C.到了清代,中国才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
  D.审户能够有效地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现象的发生,防止官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再与方植之书(姚莹)①
  年前接读手书及论夷事文,深为叹息。所论何尝不中,无如任事人少,畏葸者多,必舍身家性命于度外,真能得兵民之心,审事局之全,察时势之变,复有强毅果敢之力,乃可言之,此非卤莽轻躁所能济事也。虽有善策,无干济之人,奈之何哉?今世所称贤能,矫矫者,非书生则狱吏,但可以治太平之民耳。晓畅兵机,才堪将帅,目中未见其选也。况局势已成,挽回更难为力耶!
  莹五载台湾,枕戈筹饷,练勇设防,心殚力竭,甫能保守危疆,未至债败。然举世获罪,独台湾屡邀上赏,己犯独醒之戒;镇、道②受赏,督、抚无功,又有以小加大之嫌。况以英夷之强黠,不能得志于台湾,更为肤想之辞,恫喝诸帅,逐镇、道以逞所欲,江南闽中,弹章相继。大府衔命,渡台逮问,成见早定,不容剖陈。当此之时,夷为原告,大臣靡然从风,断非口舌能争之事,镇、道身为大员,断无哓哓申辩之理,自当委曲以全大局。至于台之兵民,向所恃者,镆、道在也。镇、道得罪,谁敢上抗大府,外结怨于凶夷乎?委员追取结状,多方恐吓,不得不遵,于是镇、道冒功之案成矣。
  然台之人固不谓然也。始见镇、道逮问,精兵千人攘臂呶呼,其势汹汹,达镇军③惧激变,亲自循巡,婉曲开譬,众兵乃痛哭投戈而罢。士民复干百为群,日匍伏于大府行署,纷纷佥呈申诉者,凡数十起,亦足见直道自在人间也。复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