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浅谈高中文言文实词辨析法的运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3/30 22:33:19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260字。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浅谈高中文言文实词辨析法的运用
  刘  勇
  甘肃岷县第二中学        748400     15294580001
  摘  要:本文通过实例说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具体结合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行文言文实词辨析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教学   实词辨析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这不仅体现在考试题目的设置当中,更体现在各“学段”教材内容所占的比例(小学10%,初中20%,高中30-40%)上。就高考而言,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文言文的命题便成为“永恒”题型。就高中学生而言,缺少了相应的文化氛围,文言文成为他们花时间最长却最易丢分的题型。其实,高中语文教师只要善于总结知识的规律,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命中率。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单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解放了教师自身,教师既轻松又高效,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下面,笔者就以实词辨析法为例,浅谈一些实词推断最有效的方法。
  实词推断的方法很多。例如:成语联想法,语法结构分析法,因文定义法,语法推断法,“互文”对举法 等等。笔者认为,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联系教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推断法最为有用。
  一、 联系教材法
  文言文考题“试题在课外,答案课内”。这就是说,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想想在那篇课文中出现过,再联系课文对应文句进行相应的迁移。如“比来或徒隶觖望”一句中的“比”字,熟悉《祭十二郎文》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中的“比”字,意为“近来”,选项解释为“比较”显然错误。又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一句中的“薄”字的意义,熟悉《陈情表》的同学立刻就会想到“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意为“迫近”“靠近”之意,选项解释为“与‘厚’相对”是错误的。还有“躬旅涂泥,率先期门”一句中的“躬”字,熟悉《出师表》的同学会想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躬”字,意为“亲自”,选项中解释为“弯腰”显然是不对的。“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中的“乘”,“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等等,都可以联想到相应的课文的相应文句,再进行相应的义项迁移,就可以准确的推断考题中的选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所以,学好教材至关重要。
  二、 成语联想法
  成语的来源有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作品名句,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作品名句出处的古诗文。因而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推断文言文实词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成语来辨析其意义的正误。如“韩轨遂投城遁走”一句中的“投”字是否作“投奔”解释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又如“初,并人恃契丹为声援”一句中的“恃”该如何解释呢?联想到成语“恃才傲物”,可知这个“恃”字应为“依靠”“凭借”。再如“民不堪命,旧君没敢诘问”一句中的“堪”能否作“可能”讲。联想到成语“民不堪命”,就可知这个“义项”是错误的,应作“胜任”“忍受”讲。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里的“靡”“克”“初”,“是己非人”中的“是”“非”等等字词,都可以借助相应的成语做出正确的推断。因此,学生对于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 语境推断法
  词语的语义往往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语义却是固定的、唯一的。因此,在推断文言文实词时,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