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比较•思考•实践——在生活中构建发现模式初探
江苏东台许河镇中学 崔爱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其中的情、理、趣、味,以点燃灵感的火花,成为学生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存在的。对于我们的眼前,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引导观察,发现生活美
巴甫洛夫有一句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是获取感性表象的渠道。同学们要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写作的素材,就一定要学会观察,注重自己观察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意观察的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观察校内熟悉的花草树木,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大自然中的美丽风景。可以从观察静物入手,然后观察动物(包括人的肖像、神态、动作等),写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在观察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对描写对象进行细心全面的观察,要把事物的每一个部分都要观察仔细,动用各种感觉器官,眼看、鼻嗅、耳闻、口尝、手摸。值得一提的是要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顺序,做到有条理、有步骤。因为一件事物展现在我门面前往往是它的全貌,而全貌是由许多局部组合而成,如果不按顺序把一个个局部观察清楚,那么全貌必然模糊不清。
2、抓住事物的特征
学生在平常的习作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叙述、描写、议论没有重点或重点不突出。如写“我们的校园”一文时,绝大多数学生的介绍是面面俱到,甚至还平分笔墨。对于此类观察对象,应指导学生在一般描写的基础上,选取其中的一两处作重点描写,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心的表达。
3、注重主观感受
观察前,客观事物与我们的主观感受可能没有联系,一旦某种事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必然要激起我们感情上的波动,或“喜欢”或“厌恶”。起初,这种感情波澜是微弱的,也许自己没有意识到,但随着观察的深入,这种感受会越来越明显。在观察过程中,只有捕捉这种情感,客观和主观才能配合起来,你笔下的事物才能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去感染别人。
二、运用比较,鉴别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