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竭的写作源泉
- 资源简介:
约2930字。
生活——不竭的写作源泉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唐小玲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高考语文中举足轻重。近年来,各类型作文令人目不暇接,要不是看似简单却难以出彩,要不就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新教材新课标的倡导下,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其实不管怎么变,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而且永远实用,那就是关注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脱离了生活,一切都是夸夸其谈,写作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让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灵感,喜欢上写作,我想作一点抛砖引玉之谈。
一、 树立三种生活意识
对话意识:写作就是一种对话,与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自然的对话,与亲人、朋友、陌生人的对话,与不同职业、不同性质、不同年龄的人对话……抓住契机,有感而发,或书信或日记或访谈或随笔,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活积累和较深刻的思想,具有对话的意识。就好像自己是一名资深记者,挖掘对方内心深处的形态。比如“与屈原的对话”,在汩罗江畔,披发行吟,想像自己是那个渔夫,挖掘其内心“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遗世独立,去发现他内心的绝望和决绝。
借鉴意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闭门造车只会令自己的写作陷入穷境。我们短暂的一生,毕竟经历有限,我曾问学生:你们经历过战争吗?你曾沿街乞讨吗?你曾失去光明或听力或肢体吗?……学生全都摇头,那么我们怎么来体会这些经历呢?当然只有别人的文字了。我们可以在课本里去寻找,可以在课外书里去体悟,当然也可以借助电视、网络。可以在鲁迅笔下去看看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哀;可以在莫泊桑的小说里去看看心里善良的羊脂球……借用生活中非常规作文的表现方式,如电视节目(焦点访谈、热点跟踪、实话实说、法制栏目等)网上交流(微博、空间、QQ等)应用文体(演说词,主持、表扬信、倡议书等),广泛涉猎,大胆运用,做生活的有心人。
创新意识:跳出常规,独出心裁,构思新奇。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比如作文的立意,我给学生说,当你读了作文提示后,你写下你的第一个立意,但是这个立意你最好不取,因为绝大多数的同学同样会想到这个主题,也有大部分同学会写这个,那你的作文就落入了俗套,所以除了这个,你应该再从生活的侧面、反面等多个角度想出几个立意,然后择其中你最拿手的操作。而这些新颖的立意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的智慧,你是看不全的,看不透的。
作文题目也总是与生活相关,来源于生活。常看到一些漫画,皆是从生活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如最贴近我们的“文理分科”“高分低能”“减负”等,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二、具备四大生活能力
观察力: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接触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多关注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
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今年各地出现的灾害以及中国人是怎样万众一心,战胜灾难,甚至于各报刊网络出现的反面人物,有对比才有说服力。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物竞相表演,他们或伟大,或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