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学生心理误区 全面提高作文素质
重庆市开县德阳中学 朱宏军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界对作文教学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有的为作文教学导向、探路,曲径通幽;有的为作文教学示例、传经,集思广益。可谓流派纷呈,著述丰厚,成绩斐然。但很少论及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人施教,消除心理误区的问题。本文准备在这方面谈一点浅见,以作引玉之砖。
所谓心理误区,即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自我挫败的心理障碍,如畏惧心理、轻视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侥幸心理、保守心理,以及由这六种心理诱发的更大的惰性心理。这些心理误区若不能及时消除,势必会发展成为学生自我挫败的情感和行为。这无疑将阻挠作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阻挠学生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因此,消除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心理误区,对作文教学有其重大意义。
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常常表现出以下七种心理误区。
1、畏惧心理。有这类心理误区的学生,他们有的生活面窄,积累少;有的缺乏观察能力;有的缺乏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写来写去总写不出个名堂,久之,写作训练便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对作文望而生畏,畏而远之。
2、轻视心理。有这类心理误区的学生,智力较好,性格外显。他们数理化成绩较好,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强,对语文教学中字词句语修逻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快。他们声称,考试只要能捞到足够的基础分。作文再撞几分就可以了。他们认为作文费时多,得益少,可谓费力不讨好。所以他们不愿花时间练写作,甚至因为轻视而觉得这种文章根本不屑一写。如果被逼非写不可时,便敷衍了事。既不拟提纲,也不打草稿,更不检查修改;或老调重弹,一件助人为乐的事,从小三可以写到初三,或心血来潮,写到哪儿黑就到哪儿歇,或扯东拉西,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