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1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20 12: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灯下漫笔》教案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汪义芳  
  《灯下漫笔》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散文的特点;   2、 领悟该文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3、 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4、 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是目标2、3、4;   2、 教学的难点是目标2。   三、 教学设计:   朗读、讨论、讲析。   四、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由鲁迅深夜写作的习惯导入,引萧红、增田涉和作者的话印证,用顾城的话作结。在1925年4月29日的这一夜,鲁迅写了《灯下漫笔》一文,在这一夜,灯下的鲁迅透过“夜”,又“看”到什么呢?   二、听朗诵,整体把握内容,并正音释词。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叙)事【次】————→(议)理【主】   三、深入理解    1.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具体过程如何?叙事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银元换钞票〖乐意〗    ↓   货币兑换 钞票换不了银元〖恐慌〗    ↓   钞票打折换了银元〖非常高兴〗     2.对这件事,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讨论,交流。   3.对这件事,作者的感想是什么?其中含有怎样的感情?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无奈?可悲?可恨?……   4.这是作者从事中析出的理。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结果相同:都喜欢;    ●条件相同:都打了折扣。   5.作者为何有如此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6.复习上次的重点内容,引出本课内容。   7.作者由小事析出了深刻的道理,又是如何来论证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假如……”一段是假设性的心理分析:得失心理   ○补充 “元朝定律”:《蒙古史》二卷第二章中引元太宗窝阔台的话说:“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据冯承钧译文)当时汉人的地位与奴隶相等。   ◎其次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去印证。   揭老底,驳谎言,摆事实,作归纳。   ○补充有关黄巢、张献忠的材料:   (1)有关黄巢的记载:   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使这一大港口变成了废墟。有的材料估计死者高达12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区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20万。   黄巢政权是非常暴虐的。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尚让(黄巢手下大臣)大发雷霆,杀死了该省任职的官员们,并挖出眼睛,倒挂尸体;他还将把守大门的卫兵处死,杀死京师每一个能做诗的人;将其他识字的人罚做仆役,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   (摘自《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有关张献忠的记载。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十六年(癸未,1643年)正月辛酉,张献忠以二百人夜袭,陷新州。明日,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遂屠蓟州。留妇女毁城,稍不力,即被杀。   (张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张献忠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焚其舟,火延四十里,江水夜明如昼。   八月,张献忠尽陷成都,蜀王阖官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献忠大索全蜀绅士至成都,皆杀之。既面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8.黄、张二人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黄、张二人持什么态度?   批判   9.对老百姓持什么态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0.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观?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1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两个时代,作出这种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论断依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牛马)也做不成,所以情愿做“治世”的奴隶(牛马)。◎百姓渴望有人定出奴隶的规则,过“治世”正常的奴隶生活,一旦有人出来定规则,便“万姓胪欢”了。◎中国历史总陷入“一治”(暂时做稳了奴隶)“一乱”(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循环怪圈之中。      12.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一历史观?        学生讨论,交流   13.历史如此,现在如何?   国学家——崇奉国粹   文学家——赞叹固有文明 向往第二样时代—→处于第一样时代   道学家——热心复古   14.我们该要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自由、民主,人争到了“人”的价格。   第三课时   15.总结   ◎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渗透着哪几种情感?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文中至少渗透四种情感:一是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的愤怒抨击之情;二是对中国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三是对“神往于三百年太平盛世”思想的讽刺批评之情;四是对“创造第三样时代’的鼓舞、希望之情。   ◎结合题目,联系内容,谈谈该文的文体特点。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结合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谈谈该篇的语言特点。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 国 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 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16.质疑、释疑   品味重要语句。   17.作业   见练习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