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品读• 联想与想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6/18 22:35:1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130字。

  兴趣• 品读• 联想与想象
  山西省山阴一中    王喜花
  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里,诗歌教学不能不说是一个难点、弱点。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诗歌的认识都显得比较模糊,都以为教师全力以赴去教,学生认认真真去学,就可以把诗歌教好学好了。实则不然。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较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提高他们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首先就必须重视研究诗歌鉴赏教学。同许多语文教师一样,我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与难题,但我在细心琢磨、仔细探究后发现,诗歌鉴赏也有三要素,即兴趣、品读、联想与想象。这三个要素在鉴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必不可少。
  一、 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朱光潜先生也曾说:“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与事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来”,而“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可见,兴趣对于读诗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兴趣不是凭空而来,需要教师去激发去引导。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对诗歌的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去接近诗歌,进而走入诗歌;学生只有真正接触到诗歌本身,发现其美,才会对它产生兴趣,才会心甘情愿地主动积极地去学好它。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采取多种方法,比如给学生放一些配乐诗歌朗诵音像,组织小组内、班内的诗歌朗诵比赛,或精心设计一些导语,编排一些和诗歌内容有关的小活动等等。除此之外,我在教学中,常以一名普通读者的身份和学生进行积极、平等、灵活、有效的讨论。这种开放式、互动式地讨论不仅增强了学生读诗的兴趣,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譬如我在教学《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就先以“梁祝化蝶”故事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始,然后再把唐弢对焦仲卿的看法提供给学生讨论,我在参与的同时,适时地点拨指导,学生的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有了,无形之中也一改以往“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引着学生走向教材”,为进一步鉴赏诗歌的语言、品味诗歌的意蕴作了准备。
  二、 品读
  朱自清先生说过:“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诗歌鉴赏教学离不开诵读、品读。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读”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常读、多读、熟读、美读,在读的过程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直至读懂,读出味来。同时,我也告诉学生,读,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是眼、口、脑、情的高度统一。只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中,才会在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较快进入诗的意境。当然,品读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揣摩与玩味,离不开对诗人身世处境及内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教学中,我常常用移情品读法,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用“眼”去看看诗人与琵琶女相见时的情景,用“耳”去听听琵琶女弹奏的凄婉动听的琵琶曲,用“心”去体会琵琶女与诗人各自的遭遇,用“情”去与诗人交流,去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酸与无奈。反复的提示和渲染,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尽量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诵读品读,这无疑也给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极大的好处。
  品读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还要把它延伸至课外,自觉地进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在“得法于课内”的同时,还得“得益于课外”。针对有些学生对课外读物仅限于看或默读,我便经常举行课外诗歌朗诵比赛的小活动,所选诗歌全部是课外的,一来督促他们去“读”而非“看”,二来也拓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