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300字。
从“十七女郎”到“关西大汉”
——浅谈苏轼对词的继承和革新
四川省资中县新桥中学 钟义
[内容提要]: 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在苏轼之前,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虽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而苏轼,却突破了词的“艳科”的成见,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改变了声律比词情更重的要求,且大量用典,使词遂成为“句读不葺之诗”,于是,一种以长短句抒写广泛内容的新体词诞生了。在词的发展史上划下了一条分界线。苏轼所开创的“豪放派”遂成为了与“婉约派”相并举的一大词派,以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澈合称为“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诗、词、文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作清新豪迈,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一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同时,由于经历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苏轼也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可以说,在苏轼的身上,既有积极进取的儒家传统思想,又有超越世俗的老庄哲学和禅学思想。苏轼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并在其词作中加以充分的体现。
二、苏轼对词继承及突破
从晚唐五代以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让歌妓唱来消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离全悲秋的圈子。其语言风格,也因此难脱柔媚纤巧的樊篱。作为北宋的文人之一,苏轼也不例外,但苏轼却在这个范围内,已经有所突破,与其他人的词作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出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这类词也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了出来,变得明丽净洁。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索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走。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把杨花写得仪态万方,柔情无限。词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杨花的形象,并以杨花比拟人的飘零沦落,隐约寄托词人的个人身世。全词写得若即若离,遗貌取神。它既是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词人写道,杨花纷纷飘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不说“离枝”,而言“抛家”;貌似“无情”,实则“有思”,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索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词人大胆想象,将抽象之花化作有具体生命的人。“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说“不恨”实则“有恨”;接下来春水觅踪,可谓一往情深。但杨花不见,唯见一池浮萍在目。这就进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情不足,恨未尽,于是继之以“春包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点出杨花的最终归属。“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即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人将以前其他词人悲情离合之情,用杨花作载体,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苏轼的另一首悼亡之作《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