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00字)
网络语言刍议
B01中文(2) 陈意科 010701203
内容摘要:中国自九十年代大力发展网络研究和应用后,以青少年学生为基准网民的网民群落,凭借其自身开放、包容、创新的特点,在不断丰富的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区别于传统的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其表现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和具有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含义及其来源,然后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形式和主要特点,接着提出了网络语言存在的优势和一些负面影响,最后,对如何规范网络语言提出了浅见。
关键词:网络语言 根源 形式 优势 规范
网络进入中国虽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它的发展势头却相当惊人,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0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数量已达到2250万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为5910万人;而到了2005年1月25日,据中国网统计,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9400 万。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现象也就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一、网络语言及其产生根源
(一) 网络语言的含义
什么是网络语言呢?一些语言学者认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鼠标、硬件、病毒、在线、防火墙、网民、网吧、黑客”等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际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所说的话,如“斑竹、青蛙、JJ、恐龙、菜鸟、TMD”等。本文论述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后者。
网络语言是借助于电脑来进行交际的语言,因此,与传统的交际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的载体,区别于书本、报纸和杂志等一般的载体,网络更加的快捷、自由和方便。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了语言风格或者语体的变化,可以说是网络催生了网络语言这样一种语言的新语体。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由活动在网络这种特殊环境中(如BBS、OICQ、E—MAIL、HOMEPAGE等),并且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群落逐渐创造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语言。
我国的网络语言除了传统的汉字和标点符号外,还包括有数字、符号(不同于标点)、拼音和英文字母等,它是一种初始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造字过程 ,基本上是以象形文字为主,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符号语言,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象形文字的特点,栩栩如生,表现力强,而又不失幽默。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主要可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首先,节约上网的时间和费用。网民们在网络的BBS(论坛)和聊天室里,为了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和节约上网时间,对一部分汉语和英文词汇或者句子加以改造,才创造出英文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等网络语言形式。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