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95字。
初中语文阅读课“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开题报告
一、主题: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在阅读课中实施“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二、背景:
1、课程改革,新大纲及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新课程计划,还是新教学大纲、新教材都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语文课堂活动的核心,它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阅读水平。
2、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即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高分低能”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
3、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碰即退”的弊端。
语文课堂经过几十年来的“否定——肯定”的质变过程,已出现了语文教师时刻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变化,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一碰即退”。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法”,认为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了每一个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计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往往会使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
4、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下的配套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注重文学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学科,它能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开华精神境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文修养。传统的教学形式——班级教学的封闭性,注定课堂上只能采取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坐在台下接受知识的形式。因此自主探究性课堂模式对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5、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