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000字)
职高备课教案
课 题 40 五人墓碑记
作 者 (明)张溥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及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事迹意义的写作技巧;
2、积累掌握主要的文言实虚词、词的活用现象及文言句式;
3、体会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声”“发”“之、其、而”等七个文言实虚词的用法;
2、辨析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
3、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教 具
授课班级 班
授课时间 2005年5月31日
授课时数 4课时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2、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内容简介
1、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末政治活动家、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阉党称他们为“东林党”,被残酷镇压)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
教学过程 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分之世”,必须“为分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2、写作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韵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营建宫殿,为搜刮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其中以苏州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等人的抗税斗争影响尤为巨大。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如党人李三才以右金都御史总督增运,巡抚凤阳诸府时,曾请求朝廷停收矿税,还捕杀作恶多端的税吏爪牙。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闭党专政。嘉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嘉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嘉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调,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3、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在万历四十二年福州市民反对鱼肉人民的税吏高空(阉党)的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市民一边。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