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
——信息化条件下,语文网络教材系统的构建
潮州市南春中学·苏捷
引言:回顾一下,我国语文教材走过的路,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步都走得并不轻松。我们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一直都在为创设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而努力。时代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让我们感觉到充满困惑也充满梦想。信息化条件,会给我们的语文教材带来什么样的革命呢?以下是笔者对此的思考。(因笔者专业与工作范围,本文谈及的教材,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科。)
概说:本文分两个部分,一是探讨现在教材的缺陷,分析构建语文网络教材系统的原因和方向;二是提出语文网络系统的构想,并分析其优势所在。
正文:
第一部分
回首我国语文教材走过的路,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我们已经做到了两个突破:“突破了只有专家才能编教材,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地方、学校和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编写教材。第二个突破是各套语文教材按照教育部语文大纲指导编写,都把追求特色作为教材建设目标之一,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虽然目前的教材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教材忽略了一个时代赋予的条件——信息化网络环境,这无疑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填补缺陷的机会。
现有的语文教材虽然一再修订,甚至也开始走向多元化,可是不管怎么改,好像总是众口难调,专家满意了,教师不满意;教师满意了,学生不满意;圈内好像满意了,社会又不满意了。所以,我们不如先看看,大家有什么不满意的。
现有教材的根本问题就是缺乏系统性,无法系统化。如果我们的教材是个有效的系统,那么不仅富有实效,而且也富有时效,它完全可以做到自然而然地新陈代谢,吐旧纳新,被社会被师生接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看到这一点。
一、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
前阵子,关于金庸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成为了新闻,成为了社会与教坛争论的一个热点。其实,静心一想,这不是可与不可的问题。语文如果没有巨大的包容力,如果没有“兼容并包”的气魄,是无法成为语文的。但是,事实上“金庸热”,应该说已经是退烧了的,其实,真正喜欢金庸的读者是70年代生人,对于现在的学生,不妨去问一下他们,他们大多数喜欢的是那个作家的作品?所以,那些热心者其实是拿前十年的眼光来筛选后十年的教材,是拿自己的爱好来猜度他人的爱好。
我们总是以为,把《铁达尼号》搬进教材,把《天龙八部》搬进教材,就是够新的了。其实,这仅仅是自欺欺人的一种错觉。只有当学生认为教材与现实生活是一致的,与他们的成长是一致的,与他们的爱好是一致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二、无法体现教学主体的利益
“教”教材的是教师,“学”教材的是学生,可是,编课本却不是师生的事。而是专家的事,是大学教授的事。上海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80年代末到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