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唐山水田园诗中人与自然共融的和谐乐章
- 资源简介:
约7980个字。
七年级语文
田阳县实验中学潘艳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在历代山水田园诗中,无不透露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哲学。这种和谐主要通过两部分来体现:一部分是身与心的和谐;另一部分是情与景的交融。本文就是通过晋唐山水田园诗来探讨其间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微妙的契合,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
【关键词】:人与自然;物我同一;天人合一;和谐共融
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在他的《庄子•山水》中提到“人与天一也”;汉代的董仲舒在他的《洞察名号》中也提出了“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著述;后人据此总结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学说。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根据“天人合一”的哲学,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活与自然之间,人的心情、心境原本就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充满生机的新春来临,人们会感到愉快和欢畅;在闷热的夏日,人们的心情也随着感到郁闷、压抑;天高气爽的秋景使人怀抱幽深辽远的志向;而到了冰雪覆盖的隆冬,人们又会陷入了严肃的沉思。人们心中这种复杂的情感,可以通过“春风春雨,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雨”来加以表现。自然中的万物成了人类的朋友,可以嬉戏,可以晤谈,可以心心相印……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在他的《戏赠张五弟》中有云:“我家南山下,动惜自遗身,如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自侍衣中。”写诗人身处山中,与鸟兽相伴,与云霞为侣,无我交融,人与物相互默契!正是因为人与自然的这种培养关系,使得人与自然可以相融相亲,相娱相乐。人们只有低察仰视,以微妙之心去体察大自然中活泼的生命韵律,与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元素融为一体,就能领悟到宇宙人生的精微旨意,进而从中获得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晋唐山水田园诗人们其实是这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好诠释。他们凭借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观察,描绘出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移情入景,融景入情,给自然山水带来了“玄外之音,言外之意”,写下了丰富繁茂和绚丽多彩的山水杰作名篇。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歌,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旖旎风光,而且深刻反映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人文情怀,渗透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
一、身心和谐
天,代表自然界,人,指人类。这两者如何合一呢?就形体而言,显然无法达到。因此,这种合一必须是人的精神状态与自然万物的合一,是人的心智和精神,经过某种修炼所达到的结果。在历代山水田园诗中,无不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在不少晋唐诗人中,他们把大自然人性化而使大自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心灵的归宿,能从精神上给他们以慰藉!他们能在与山水的契合,与自然的相通中,寻找着“天人合一”的生活乐园。他们的生活乐园是建立在人间现实世界土壤上的与我们心心相印的大自然,因为大自然通人性,晓人情,冶性情,是人类永恒的家园。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人与自然关系最完美的体现者。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几隐几仕之后,终于在最后一次归隐后坚决不出,而且躬耕田园,自食其力,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由于他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极其清醒的认识上。因而,在他躬耕的实践中,自然山水始终是他倾心相依相恋的,他以觉心体察山川自然之美,在自然这一片素雅的天地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乐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脱离尘网之后的愉快心情,守拙与世俗,田园与尘网,两者对比之下,诗人归园后感到无比喜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亲切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在这里,诗人与山,与木,与鸟兽和谐的共存着,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美好境界!又如《归园田居》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