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00字
高中语文专题探究性教学法的构建
实验与研究方案
湖南宁乡四中 周立峰 胡 健
一、 课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在整个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近几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但无论怎么改,如果不能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那么即使最好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材也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根据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来看,忽视语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是相当普遍的,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语文基本技能和整体素养难以形成。主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孤立课文
编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览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起来,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可想而知了。
二、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三、僵化教材
现在使用的各类语文教材其实都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僵化教材,一切围着教材转,视野局限,拓展不够,学生难以形成整体认知,丧失了教材与课外文章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契机,使语文教学陷入僵化、寡味、程式化的尴尬局面。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语文学习的整体思路、对文学艺术的整体把握不够,学习积极性提高不起来,阻碍了学生由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转化为语文素养的发展过程。
另外,探究性学习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之一,要真正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势必要在探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有所拓展,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通观全局,全面把握,强化语文学习的整体性。要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便是采用专题探究性教学法。
二、概念界定
1.定义
“专题探究性教学法”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主体性地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关注个性,挖掘潜能,强调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性,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强化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使学生学会主动求知,主动质疑,主动实践,主动创新,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大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是研究性学习思想在语文课堂及课外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操作思想。
2.特征
“专题探究性教学法”的特征有:
(1)以专题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实现语文学习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