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30字。
网络环境下的古典诗词教学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干方田
【摘 要】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学观念模式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设计平台。而古典诗词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更重视学生能够“读出自己”,这势必冲击传统教学理念,因而,本文旨在以古典诗词如何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更好地完成“师生对话”,来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
【关键词】 非指示性教学 网络环境 网络资源 古典诗词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注重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重视学生能够“读出自己”,这要求教师势必得从 “教师中心”的指示性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真正走向“非指示性教学”理念下的引导者角色,为学生开渠引道。这一教学理念本身有其针对性,“对于文学作品适用,对于社科类文章,自然类科学文章就不大适用;对于分析、评价、鉴赏层面的问题适用”①,重视“创设辅助情境”②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因而,诗词教学引进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是一个大胆而且有益的尝试,会为语文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实验修订本)第三册的古典诗词教学应如何在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指导下借助网络,从而更好完成诗歌教学中的“师生对话”,谈一些个人的体会,欲以此求教于方家。
1、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诗词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声音,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古典诗词语言对仗工整,具有节奏感,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适于诵读。诵读即美读,有感情的朗读。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诵读的特点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思维,使诗歌的语言活起来。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声韵美。传统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只能是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后再读,或者是让学生听录音,使诗歌架空在单调的读中,篇篇如此,缺乏了一定形象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