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对象及特征教案
- 资源简介:
约5520个字。
中考现代文复习第23讲:说明对象及特征
【考点解读】
一、 明确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
考查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
1、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例如:《中国石拱桥》是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说明的目的是阐明事理,它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看云识天气》)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策:a、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b、如果文段中式几层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c、如果文段中用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二、 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都有各自的特征,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还会不断地发展变化。阅读时,不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并抓住主要特征。
1.抓住外在特征。
外在特征是事物显露的标志,看得见摸得着。说明事物的特征,也必然先说明外在特征,然后才说明其内在特征或其他特征,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事物的外在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阅读应试时,要善于捕捉介绍外在特征的关键词语,并将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结合事物的实情,才能加深阅读印象。事物的外在特征有概括和具体之分,如说明“书是一种出版物",这就比较概括,“水是一种液体”也比较概括,因而印象就比较模糊,最好抓住具体特征,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进而解决测试问题。例如布封的《莺》中,在说明“莺胆小’’的特点时是这样说的:“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这里,通过比较手法,以弱小的鸟类和危险的敌人与之比较,使之“胆小”的特点得到显示。
2.分析内在特点。
事物或事理的外在特征是明显的,内在特征往往是隐蔽的,模糊的,因而容易被忽略,而这又恰恰是特征的重点。这就要通过分析比较,使内在特征进一步明晰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一要明确外在特点,这是分析的基础;二要扣住内在特点的一些关键性词句,便可以达到分析的效果。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中,先介绍了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现象,再介绍各种植物开花和动物歌唱等现象,然后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前面的两种现象是外在特征,后面的归纳才是内在特征,它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是说明的重点,前面的现象是次要的,是起引渡作用的。这样一分析,便可以知道,大自然的语言就是各种自然现象的总括和结晶,它比外在现象和特征重要得多,抓住了这一点,
也就抓住了阅读的精髓。
3.把握主要特征。
无论是外在特征还是内在特征,都有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之分,阅读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特征,次要特征只须适当了解即可,主要特征不仅是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也是作者详细介绍的部分,往往要尽情泼墨,使之显得非常充分突出。例如“鱼"的特征,善游是一个,变温是一个,侧扁是一个,有鳞是一个,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是一个。那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善游"。《统筹方法》中,作者就重点抓住了统筹方法可以“节省时间、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