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语文课程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
——我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广西德保中学:韦 佳
我县将从2005年9月新学期开始采用新课程教材来进行教学,在此我谈谈本人对语文课程的一些认识。
《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近年来关于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争论是正常的,这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期望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学术界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认识与接纳有一个过程,这反映在历次《大纲》的修订上。由“文化载体说”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说”这个过程说明,“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不回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并且科学而简明地阐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代表了时代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和要求。由于语文的丰富性,语文课程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社会生活就行。因此,所谓的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
所谓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了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给系社会的正常运转,故《易经》中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之说。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本和前提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除了涵盖语言基本功能之外,还可使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情感、政治和道德以及审美上的影响。显而易见,语文课程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价值的功能。
以上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了工具性的含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
由此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不是。语文当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言当然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言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会是什么?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已用不着多作阐述;同时,语文又是文化:它负载着文化,它传承着文化,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特定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此,语文教育是人文化的过程,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