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27
- 资源简介:
约6190字。
《促织》教 案
1、 知识目标:掌握关于作家及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
2、 能力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情节内容。
2)了解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情节一波三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取材、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3)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文言知识。
3、 情感目标: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1、 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 整理归纳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沉浸文本
1、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的预习作业,课堂上交流蒲松龄的生平、作品、时代背景,教师系统补充,并作文学常识归纳,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 学生借助书下注解以及古汉语字典通读全文。由于文章较长,让学生一节节来疏通课文。此文的字词较为浅显,让学生自读文言文。学生各自边读边圈划出疑难词语和句子,大家一起来解决,尤其有文言语法现象及书下未标注的需教师重点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文章翻译的准确性。
3、 疏通完一节,让学生用几个字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不仅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意,也对文章整体的衔接和故事的发展有所把握。
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