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四所名校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7/30 6:46: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8100字。
2006届粤东四所名校新高考目标测试试卷(暑假特训)
                 语  文(第二模拟)
                               2005-7-4
本试卷分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涂黑。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2B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2、第一部分每小盔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樊笼    烦琐     云鬟    繁文缛节    凡夫俗子
B.苛刻    瞌睡     青稞    作奸犯科    不落窠臼
C.陆地    目录     贿赂    戮力同心    剑拔弩张
D.枭雄    剑鞘     萧瑟    甚嚣尘上    骁勇善战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联防     大智若愚      风弛电掣     一动不如一静
B.讴歌     出尔反尔      经天纬地     天机不可泻露
C.户藉     安常处顺      有口皆碑     迅雷不及掩耳
D.汲取     吐故纳新      妙笔生花     英雄所见略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里原来杂草丛生,同学们除掉杂草,铺上细沙,使之成了一块不毛之地,很适合娱乐玩耍。
B.一些日本政要一会儿承认南京大屠杀,一会儿又否认,这种今是昨非的态度让亚洲人民非常愤慨。
C.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鼻烟壶艺术展”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各种各样精致的鼻烟壶让观众流连忘返。
D.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性质却极端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的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荒漠化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极大破坏,是导致贫穷和阻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B.2003年11月20日,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发生的连环大爆炸致使欧美股市下跌。
C.海南是“非典”无疫区,“非典”过后的第一个旅游黄金周将成为“健康海南游”的一个最大的亮点。
D.我国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也必须依法行使公民享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
5.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类世界所创造出来的奇异图案浮露在鼎身上,各种图腾以一定的秩序排列着,构成
一个无言的小宇宙
②饕餮的脸孔、凤凰的姿势、龙虎的纹身、鱼兽的混种、牛芋的肢体……幻觉的、写实
的、神话的或者生活的
③沸腾的铜、锡、铅合金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了青铜器的配方,一旦倒入“陶范”中,就
会形成设计者心中的器物
④沸腾后的冷却使容液成为—个厚重的鼎,在合金形式的锁扣下,鼎身周围凝塑出各式各样的图像
⑤铜的性格,因为锡与铅的加入而默默改造了,熔点降低而冷却后的硬度增加
A.④②①③⑤  B.③④②⑤①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④②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
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
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
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
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6.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7.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
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