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的应试方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2/5 1:29: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的应试方略<br>
    2002年《高考说明》中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鉴赏用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的角度一定会有变化。从多年高考题看,涉及的内容已基本涵盖了能力的各个层次要求,考查形式的变化说明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对此采取相应的备考对策,尽快掌握解题规律,十分必要。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br>
    一、掌握鉴赏古典诗词的要诀<br>
    签赏古诗词,首先必须积累一定量的脍炙人口的古诗,掌握一些有关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加强诗歌方面的文学修养。这就要求至少能背诵并理解选人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认真阅读中学课本的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短文,了解诗歌鉴赏的最基本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鉴赏古诗的要诀。<br>
    ——理解词句<br>
    正确理解诗歌的词句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即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此外,还可以借助句子结构、词性和修辞等来分析。例如1995年高考试卷中解说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句中的“不消”,从字面上看指酒意未消,如果联系语境,就知实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又如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中“风灯”一词的理解,结合诗歌营造的“平静、安宁”的意境,就可确定其义为“防风的灯”。也可根据古典诗词的对仗规则,推出其应为偏正结构而非动宾结构,义为“防风的灯”而非“江风吹打桅灯”。<br>
    ——把握形象。<br>
    诗歌的形象,指抒情主人公,更多指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人、事。准确把握形象,即要求能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点。赏析时首先应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然后体味意象组合所形成的氛围和构筑的意境。如2003年全国卷第17题:结合王维《过香积寺》全诗,分析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解题时首先明确诗中所写景物有“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这些景物又构成了一幅幽暗孤寂的山野暮色图。而第三联写到山中流水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如果是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就应把握人物其言其行、所见所闻。例如分析孟郊《游子吟》中的母亲这一形象,就应从慈母的“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两件普通的东西和“密密缝”的动作、“恐迟迟归”的意态上来分析,就知道这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慈母形象。<br>
    ——鉴赏表现手法。<br>
    诗歌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技巧很多。考生首先必须了解涛歌的表达技巧一般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动衬静、虚实相生、点面结合、欲扬先抑、借古讽今、照应、象征、比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