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50字。
尊重学生兴趣 倡导个性化阅读
河南洛阳轴三中 樊轶珠
阅读和写作一样都是语文课程中的“重头戏”,一着不慎便会导致全盘皆输。正是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一直都被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逐字逐句的琐碎分析,看似细致入微,实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支离破碎的知识像是积木搭建的高楼大厦,看似宏伟,实则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要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用来背诵字词句以及中心、写作特点,所以课外阅读无形中便被打入了“冷宫”,冷落到不能再冷落,即使偶尔想起,也要求她“三从四德”,服务于课堂,服务于书本。即课内学什么,课外读什么。看似主次分明,轻重有别,可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每每不尽人意。对此,上至教育专家,下至一线教师无不怨声载道:我们的阅读到底怎么了?备受“阅读——训练——打击”之苦的学生更是大声疾呼:阅读,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如何改变这种无奈的现状呢?作为一名年轻的一线教师,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潜心摸索,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得出些许粗浅的认识,愿能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课内阅读,注重感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笔者就曾听过一节这样的公开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举起了小手,迫不及待想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未能与老师取得心理上的“灵犀”,等所有孩子发言之后,老师唯一的一句评价就是:大家都没猜到老师的心里,再猜!接下来的时间就在“再猜”中一点点流失,孩子们一脸茫然,积极性明显降低,老师则一脸焦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这种阅读方法看似目标明确,训练似有所侧重,可我们的阅读成绩 为何总是“原地徘徊”呢?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有问有答”,“师生互动”,实际上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生杀大权集中在老师一人手中,“问什么”“答什么”,全凭老师一人说了算。很难想象,这种“打哑谜”式的课堂,除了能培养学生迎合老师心理的能力外,还能收到哪些实效。
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