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开课的利弊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8/11 0:5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7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浅谈公开课的利弊
广西明江教科所:林景
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是一个教学“特例”,是与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完全不同的另类场景。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日常课是专对学生的,公开课则有了外人的介入,有时这种课是专为这些外人面上的。这些外人包括同事、本系统专家、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研究者、行政管理者等。在公开课上,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监督者或观摩者、取经者。也就是说,外人介入课堂,必然对教师上课带来影响,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因此,由于听课者置于课外充当听众、欣赏家、督导者、评判人的的角色,难免让讲台上的教师走出教学之外,充分考虑听课人的存在以及对自己的教学的话语权,根据对方的喜好和标准,改变和粉饰教学方式,以至出现一些偏离教学根本要求的表演行为形式主义作法。
一、公开课常因关注其他听课者而忽视学生
公开课上,学生往往容易被忽视,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很少真正关注学生及其反应。上课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呈现自己的教学内容、如何把握教学进程、如何使课堂跌宕起伏、异彩纷呈。教师课前准备异常充分,以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可能反应,教师也早已成竹在胸。而听课教师关注的是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环节的安排、语言的运用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技巧方面的问题。即使关注学生,也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来验证上课教师的处理是否得当。而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1]与日常教学相比,公开课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凸现出它“表演化”的特质。在公开课上,学生不是因“学”而存在,而是如同教师操纵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师展示自己魅力的必备道具。
公开既然是“课”,就必然有“课”的共同特征,教师一旦把“课”演化展示和表演,教学便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教师教学场景中的一个道具。叶澜教授提出了三个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1]而在公开课上,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因教师对学生关注的缺失几乎荡然无存。
二、公开课的“完美化”教学,不利于课堂非预期性因素的展现
公开课与日常教学的最大不同,表现为它似乎能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教师不会去处理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学生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的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学进程清晰有序、教学时间安排恰到好处。几乎是完美地体现教学的基本特征,日常教学中未曾渗透的教学观念也在公开课上被凸现出来。
为什么公开课会超越日常教学表现出这种“完美”倾向呢?原因不外乎教师课前异常充分的准备。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