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40字。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目标。为落实这一目标,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分析: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创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空间,注重审美情趣的提升;扎扎实实的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扎扎实实的搞好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语言的实践;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与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并逐步积累经验,推动中国的语文基础教育事业向更远的广度、深度发展。
关键词:语文素养 情感 积累 实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串修订版“大纲”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三个维度而提出来的。也就是说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结构合理的语文素养。
在新语文课程“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立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学生经验应被尊重的思想。今天的语文教育,应当彻底革除种种严重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和压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不良因素,将课堂上教者以讲为主改革为以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训练为主,不但要注意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既要注意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习惯的培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并不断得到情感的体验,态度的修正,价值观的提升,使他们的语文素养有一个整体的提高。这是根据素质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是我们一线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断追求的目标。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考虑。
一,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以往的语文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忽略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学生的天赋和后天环境不同,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以及个体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需要。要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掘学习的潜力,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教学方法的变化多样、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的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的个性需求,逐步使他们趋向内心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