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
穆旦《赞美》教学设计
兰州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玉成
一、教材说明:
《赞美》一诗,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赞美了日寇铁蹄践踏下,“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争道路的中国农民,赞美了“一个已经起来的民族”。
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教学重点。将感受诗歌凝重而有昂扬的情感,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作为难点来突破。
本课教学具体的步骤为: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品味感悟,突破难点——延伸阅读,深层探究。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穆旦的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反复阅读,把握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学习《赞美》,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四、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沉重而有昂扬的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法。通过问答加深意象的欣赏。
3、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演示文稿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芦沟桥事变后,祖国的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接光明来临的信心。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一诗便属于这样的诗歌。
二、解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参加抗日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时参加自杀性的殿后战。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目睹无数战友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热带雨林里挣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着他还有那叫人发疯的饥饿 —— 他曾试过一次断粮八天之久。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他死里逃生,到达印度。在印度的三个月里,他又几乎因过饱而死去。1949年8月赴美留学,1953 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58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牡丹诗《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诗集有《探险者》、《穆旦诗集》、《旗》 等,此外有《欧根 奥涅金》、《唐璜》等大量译诗。
1942年5月作者毅然加入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企盼,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