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博中显现着沉毅——《赞美》赏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5/10/5 12:07: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76
作为“九叶诗派”诗人的穆旦,在他写出《赞美》时,还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轻人。《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前,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他们虽然衣衫蓝缕﹑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诗中,诗人不回避贫穷和苦难,对站起来的民族充满热爱与崇敬,发出了由衷的深沉赞美。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大众疾苦,热爱苦难中的祖国,赞美奋起的人民,这就是《赞美》在当时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天重读的意义。
《赞美》全诗分为四节,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沉毅而又倔强的农夫形象以及融浸着不屈与感奋的情感,对民族的起来表达了赞美之情。苦难依然存在,贫穷仍是中国大地的主要色彩,但民族已然起来。这就是当时“中国最有战斗意义的社会现实”。所以,诗人 要描绘,要赞美!
诗的第一节是对祖国广大而苍凉的土地﹑悠久而沉滞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他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然站起来。诗人以众多的意象描绘祖国,读者从诗句表面看到的是山峦﹑河流﹑草原﹑森林﹑村庄……要感受到的是贫瘠的祖国﹑沉郁的历史;至于诗人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槽子车”“拥抱”我们的人民和民族,则既是更形象细致地描绘祖国,又是化抽象为具象,把感情融凝为形象,情由意象中涌出,抒情深沉而又生动。而“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则暗示着我与人民是一体的,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奋斗中生活着,“我”是民族中的一个。
第二﹑三节则把整体凝华为一个具体,诗人赞美的目光和歌唱指向了一个具体的农夫,而他既是第一节诗中描绘和情感的凝聚,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其描绘更具体,感情指向更专一﹑深沉。农夫的形象高大而沉毅,他象祖辈一样地生息繁衍﹑无言耕耘,让希望与失望压在身上,历经过无数的苦难;但抗日的烽火燃烧了起来,年轻人的热情激励了他,他虽没有“演说﹑叫嚣”,但他毅然地“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尽管贫穷还是他家园的唯一景况,尽管老母和孩子门在饥饿中期待和忍耐,但是他要为反击侵略者而战!没有眼泪,从不回头诅咒。这是怎样的一种坚毅和勇绝!我们的民族也正因为这坚毅和勇绝,而一定能战胜入侵的豺狼!所以诗人“为了他,我要拥抱美一个人”。这拥抱又融含了多少感奋﹑多少深情啊!穆旦的赞美是沉重﹑沉痛的,然而又是昂奋的。
诗的最后一节,是感情的再度抒发,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更深﹑更广的赞美。祖国的贫穷和苦难是这样的深远﹑悠长,“我”——一个已然觉醒﹑焦盼着祖国的山河跃动﹑历史翻新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曾经为这祖国的改变而等待了许多年。今年,这样改变终于出现了。于是,他也结束了“踟躇”,猛然亢奋。民族的觉醒就是希望的火炬,火炬的点燃就是希望现实的基础;所以,诗人在全诗的最后,连用两个“染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重叠的结尾,如重擂的闷鼓,雄浑中透溢着沉重的昂扬。
全诗在艺术上熔传统与现代与一炉,深深的民族情感的抒写由于意象的密集[铺排而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显示了现代技巧的运用;“农夫”形象的塑造,宏博中显现着沉毅,一个民族的象征沁入人心;抒情是这首诗情感的主要载体,传达着一个苦难时代的一代年轻人深入时代的情感。诗句节拍沉缓凝重,却又回响着勃然沉沉的时代脚步声。诗中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如回环往复的呼唤,强烈地反映出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走向新生的殷切的渴盼和胸中澎湃的激情,又体现了对传统的诗歌技巧的娴熟运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