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缺位与越位
桐乡四中 费晓栋
【内容提要】在课程标准下,我们语文教师角色该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和内容如何体现?教学方式和手段如何运用?教师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思考着的。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活动,培训会、研讨会、展示会……以及打着各种旗号的模式、理念,简直让我们有点无所适从。而从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有些教师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位与越位。本文试就以上几个问题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缺位 越位
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好即坏。人们常说,任何一次改革都可能会矫枉过正,因为不这样就不太容易达到改革的目标。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改革思路本身强调过分,矫枉过正,而是我们普遍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人们对改革思想的正确认识。由此再转到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误识。如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那就是不要进行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那就是不要教师的讲解,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完成……笔者称其为语文教学的缺位与越位。
现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的这些缺位和越位现象,试作如下赘述。
一、 教师角色的缺位与越位
“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新课程与教师的角色转变》)语文课程标准给师生如此定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尽管学的是新课标理念,用的是新课标教材,我们有些教师走的还是老路,或邯郸学步,忘了自己原先的路子。
(一)、教学组织引导上的缺位: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这也是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喜欢走极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当“不管部长”,让学生放任自流,总结经验时竟说:“我们进行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以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现在是学生牵着教师走。”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深不透,对作家的思想感情少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评价,或者对学生的观点和分析缺乏独立判断的水平,很难拿出令人佩服的主见,对几种不同的理解不能或者不敢“仲裁”,便当然只能作“沉默”状,现“恭维”态,只能偏离文本,虚晃一枪,歧路亡羊,和学生一起走马观花,玩点“障眼法”“空手道”了。①也有教师担心,自己的“一家之言”是否会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悖学生的主体精神。要知道,关键时刻的“讳莫如深”,可能比当初教师的滔滔不绝的“一言堂”更为可怕。但“这种淡化、取消教师作用和责任的倾向,目前正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