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佳作选登
- 资源简介:
约15510字。
第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佳作选登
王满仓 编选
一、初中组(10篇)
1、乌篷梦(二等奖) 如果说有一叶扁舟,能在朦胧的水乡里摇曳生姿,那便是乌篷船;
如果说有一叶扁舟,汲取天地之灵气,活跃于江南华美的舞台上,那便是乌篷船;
乌篷船以它特有的灵动与隽永,传承了江南历史的烟雨朦胧,演绎了江南水乡的柔情蜜意。
乌篷船,通身墨色,没有华美的精雕细刻、没有炫目的缤纷色彩、也没有雍贵的珠帘玉饰。有的只是素雅,宛如从山水墨画中驶出,行驶于江南古镇的历史长卷中。
乌篷船,或许它曾见证了越女西施灭吴的无奈,或许它曾目睹了沈万三成为一代富商的辛酸,又或许是它演绎了许仙和白娘子那端凄美的故事传说。乌篷船,它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更是水乡人的精神寄托,是江南人集智慧结晶之摇篮,为烟雨朦胧的江南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韦庄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意的栖息;因为有了乌篷船,苏邦彦才欣赏到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美景,亦才有了“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经典;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杜甫那“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凉;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孟浩然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的随性洒脱;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张若虚那“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愁苦;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李清照那“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奈;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温庭筠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焦虑;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柳宗元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脱俗;因为有了乌篷船,才有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那份灵动……
乌篷船,因它曾给无数文人骚客带来创作灵感,已成了华夏诗史的一大亮点,而它也给千年的江南古镇涂上一层若有似无的文化气息。
曾慕名那古老的乌篷船,船娘是位典型的水乡妇女,穿着深蓝色的布衣还裹着头巾,仿佛从山水画中走出的浣纱女。船娘悠闲地在船头摇着双橹,那“吱呀”的声响便荡漾开去,好像是江南古筝跳动了千年的余音,令人沉醉。而乌篷船那抹淡淡的墨色,则更把船娘的身影映衬得典雅、迷人。蓦然回首,却发现船过后泛出的点点涟漪,似乎是那柔美的江南女子回眸间那浅浅一笑,令人心驰。
乌篷船,是这令我魂牵梦绕的乌篷船,融化了千年的江南古韵!
乌篷船,亦是水乡人的家。每当夕阳西下,船中便会升起袅袅炊烟,即使隔江千万里,却清晰可见,此烟虽不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得壮观,却别有一番江南韵味。那缕裹着江南的水浸湿的炊烟,如一滴淡墨在宣纸上沁开一般,渐渐地淡了、散了。这时候,那些在镇上玩耍的小孩子便会丢下手中的一切,在青石板路上狂奔,奔向他们的家——乌篷船。这时那些洋溢着天伦之乐的和谐的笑声,便弥漫在整个江面。此刻的乌篷船如水乡人一样闲适、淡然。又如水乡的青瓦白墙的楼阁般素雅,让人神往。
因乌篷船的存在,让“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江南变得愈发迷人,有魅力……
乌篷梦,梦乌篷,年年柳色忆乌篷。(指导教师 吴佩瑛)
2、鹞子客(二等奖)
鹞子客是家乡的一种职业。他们吃百家饭,行万里路,到哪里就归哪里管吃喝住宿。
鹞子客来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小小的村子藏在光秃秃的山梁后,常年不曾有什么外人进出,倒是每年都有鹞子客不定期地进山,一根放鹞杆,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