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70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大庆市五十二中学 姚冬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有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因素来源的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把课程资源划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既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同时又可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它的特点是能够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利用的价值
一、网络资源合理有度的利用可构成课程
“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网络资源不能直接构成课程,只是备选材料,只有经过教育教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成为课程。
教《一面》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阿累刻画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进而品味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在网上搜索鲁迅的照片,然后我把这些照片收集整理并分门别类。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感受,并放大作者刻画的细节:鲁迅的“根根直竖”的头发、“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的胡须、“竹枝似”的手……人物形象随着同学们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这节课学生不但体会了鲁迅的倔强、正直、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还学会了细节刻画的写作手法。他们写出了《父亲的背》、《母亲的白发》等一篇篇有人文情怀的好文章。
显而易见,网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它只有在教学中经过艺术加工并使之成为教学中画龙点睛的部分,才能真正构成课程。
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实现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说:“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网络资源为我们搭建了实现这种教育效果的平台。因为网络资源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在进行这首诗的意境鉴赏时,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古今诗人所写的乡愁诗以及相关的鉴赏文章,学生从网络中感受到了文人的文化底蕴以及他们独到的人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层次的解读了文本。对余光中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现乡愁有了深刻地认识,学生主体的情感得到了强化。这样课程教学本身有了新意,富有了思维含量,网络资源达到了带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网络资源本身就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课程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为课程资源的结构优化提供了动力。”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具有创新活力的。
那么在资源的选取上,古老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被赋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在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