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广西师院中文系:农莉芳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其途径与方法多种多样,而通过直觉思维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语感是指人理解语言的感受力,主要表现为听、读两项基本能力。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语文能力),其高度综合的表现形式即为语感。它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在心理上它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直觉性。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蹭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有的人能“一听就懂”、“一目十行”、“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的这种直觉性的外在显现。“直觉是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顿悟或理解”①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实际上是主体对语言的悟性。(2)同化性。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将语感仅仅视为理解语言时的感受力,只强调了言语对象向主体进行信息输入,却未注重由词汇与语法等组成的语构。由语基与语构的灵活运用所组成的语言执行功能称之为语用。语基、语构与语用,这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言语层级系统。语基服务于语构,语基与语构又服务于语用,只有语用才直接与语感发生作用。由语基而语构再到语用的言语同化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逻辑化过程。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虽然涵盖了语基与语构的内容,但已不是简单重现逻辑化过程,而是逻辑化过程的积淀与潜伏,通常以直觉同化形式出现。因而,只有语用层面上的言语同化才是最快捷的言语过程,才会产生较强的语感。(3)整体性。语感是主体直接作用于语用层面的言语同化,已经舍弃了对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等具体语素的条分缕析。所以,它对言语对象是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语素意义与非语素意义、内部语境意义和外部语境意义等的总和。这种言语意义总和,是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分析与概括、具体与抽象交互作用的深层积淀。(4)情感性。语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言语现象和语文知识正误的简单判断上,而且要对言语内容的真伪与言语形式的优劣作出迅速的感悟,从而引起主体情感振荡,并作出判断。言语内容与形式的真善美和主体的心灵形成展品质同构,将会使主体的情感体验产生和谐共振,感应相融。反之,则与主体的心灵形成异质异构,使主体的情感体验变得扭曲失衡,无法共鸣。语言大师萨丕乐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在语感的形成过程中,直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非逻辑化的思想升华,“直觉是对于真理的不言自明的认识”,是无需经过具体分析、严密推理与逻辑论证,而以猜测、想象、领悟等感性形式,去直接认识与把握客观对象的思维。直觉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是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一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逻辑的棱角。其次,是在意识边缘有活动的持续性。当有关问题进入大脑后,自由联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问题的意识边缘,一旦有某种媒介触发,大脑就进入把握认识对象阶段。第三,是变异的表现形态,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正常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灵感、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