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
诗词阅读的深度开掘
苗金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而诗歌又因其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精致优美的语言,深邃幽邈的意境,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强调说,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因此,古诗词阅读应该得到我们教师的关注和重视,但从目前的许多课堂教学来看,古诗词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重视程度远不能与“诗的国度”相称;二是急功近利,只为应试不为素质,表现为重应试技巧的传授和题型训练的讲解,而轻文化底蕴的开掘和主体亲历的感悟,与“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那么,如何让古诗词阅读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真正的提高,我以为不妨分几步进行。
一、营造氛围
古典诗歌是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因传之久远,难免让学生感到陌生和隔膜。要让古诗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老师要去引导、引领,并有意识地去营造阅读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古诗的美妙,让他们感动古诗的魅力,并最终让他们喜欢古诗,使古诗成为他们血肉的一部分。
营造之一,朗诵。诗歌是最适宜朗诵的文学作品,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谁来朗诵?自己能行当然好,如果勉强的话,我以为不如借助现代媒体来朗诵。为了让学生一进入高中能意识到阅读古诗的意义,我们可以先花一点时间让学生来听古诗的朗诵。不过所选的古诗,读来一定要朗朗上口,意思又为学生所懂,如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等,如果能配音乐、配画面更好。经这样一渲染,相信学生会喜欢上古诗。
营造之二,唱歌。这里所说的唱歌,是唱一些含有古诗成份的歌,让学生知道许多流行歌曲来自古典诗词,明白古诗其实跟我们很接近。如“春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涛声依旧》)等等。随着DV片的播放,随着学生的歌声,相信学生对古诗的喜欢又进了一层。
营造之三,引用。言传还需身教,老师在课堂上能自觉地引用一些古诗中的名句,不仅能体现老师的文化底蕴,更能让学生觉得古诗的魅力。引用的古诗名句可浅近一些,有的还是以前他们背过的,让他们产生共鸣,有成就感。不过更多的时候要让他们觉得自己读得太少,背得更少,从而诱发他们读诗的愿望。言志类,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等岂是蓬蒿人”;景色类,如“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抒怀类,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何方化作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哲理类,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
二、选定读本
引起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使之持续并真正喜欢上古诗,教师第二步要做的是提供一本最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古诗选本。古诗选本很多,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高中生的不多。如何去挑选本,或者如何去筛选诗歌,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