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新课标下如何加强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
广东省江门市福泉中英文学校 梁峻华
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也是一个统一体。新颁的《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位。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向双重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精神,即:关注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提升人的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紧迫呼唤。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学的教育活动,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传着祖国延绵不息的文化,只有加强人文性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
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应该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质。我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人文性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在“听”的能力训练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
听知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听知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接受快、理解准、记忆牢、学习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听的能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会促进思维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智力水平。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听广播、听报告、听谈话、听讲课、听命令、听指示、听故事、听演讲、听朗读等途径训练学生的听知能力,以此达到提高能力、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的效果。“听”的能力训练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过程:听别人讲话,精神要高度集中,不可三心二意;要能排除环境和情绪的干扰,耐心、冷静地听别人发言,并能迅速进行分析、理解、牢牢地记住主要内容;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要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不要无端插嘴打断别人的说话;个别交谈时,态度要积极,表情要自然大方,要注意对方的表情,并随时用简短的语句或恰当的动作表示是否理解了对方的讲话……这些都是“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二、 在“说”的能力训练过程中明辨是非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训练主要通过问答、讨论、复述、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开展。其中讲故事是在初中低年级经常采用的一种颇受欢迎、收效显著的好方法。因为讲故事既是教育手段,又是娱乐工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些诙谐、幽默、风趣的故事,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让学生用绘声绘色的讲述,告诉其他同学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样,讲故事的学生得到训练,听故事的同学又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听讲中,辨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还可以在开怀大笑中,懂得什么是聪明,什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