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00字)
新课改中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探索
大新东门职中:黄新伟
一、评价的理念充满着人文关怀
1.注重评价的过程化
早在1967年,美国教育专家斯克里文在他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就已经把评价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欣赏的是客观公正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追寻的是多彩多姿的过程。鲜活的教育实践昭示我们,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新课程越来越青睐“形成性评价”。而新课程这一“过程性”理念,又恰恰暗合了当今莘莘学子的心理。有诗为证: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大人重结果,孩子重过程。评价的过程化,其实是抚摩孩子们的心灵的一缕春风。
2.注重评价的民主化
传统的评价,往往强调评价者的权威,置被评价者于客体的地位,使得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如同“法官”与“被审者”的关系,刚性有余而柔度不足,师生关系容易产生不和谐的杂音。新课程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被评价者不仅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结论是主客双方共同的“心理建构物”。评价的民主化其实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权利的保护。
3.注重评价的人性化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体现“一切为了孩子”和“为了孩子一切”的教育理念。例如,教师真正做到不公布学生的分数,因为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只有老师和学生自己知道分数;学生只要以自己的人格和信誉保证考试的真实性,保证不以任何方式得到不应有的帮助,就可以将试卷带回家或寝室完成;教师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允许学生选取考试层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大的试卷,成绩一般的学生就可以选择难度较小的试卷;允许学生选择考试科目,如高考“3+X”的模式;还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其他原因,申请免考。评价的人性化其实是对孩子心灵的理性呵护。
4.注重评价的定性化
新课标在总结了中西方评价历程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明确指出:在合理运用定量评价的同时,大力推行定性评价。这一举措是教育评价质的飞跃。教育道德是一种生活,并且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极其复杂的人,所以定量评价往往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像学生的情感、体验、信心、意志等等,通常就成了其遗忘的角落。评价的定性化,其实是把学生“分数的奴隶”变为一个“完整的人”。
5.注重评价的层次化
也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体现出评价的因人而异性。如对优等生采用“常模参照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以标准化的样本的平均数为参照,根据学生在某一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名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它能促使优生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卓越。对中等生可采用“目标参照评价”。该方法以教学目标为参照,根据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学生,它鼓励学生追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