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利用动态资源,激活语文课堂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 200062 彭玉华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人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提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开展生成的,具有创生性。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会成为新的教育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教例一则: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回答是正确的。于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资料来源:高培权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转引自: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教学资源,并及时拓展延伸,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这是成功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案例。
教例二则:一高二老师在上《哦,香雪》一课时,在对文中香雪以一蓝鸡蛋换回一个铅笔盒的情节及香雪人物分析时,一学生认为香雪的举动和香雪其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