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八新闻、科普文阅读ppt
- 资源简介:
【导与练】2016届新课标卷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八 新闻、科普文阅读专题检测+3课件+2对点精练
2016届新课标卷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八 新闻、科普文阅读专题检测.doc
课案1 分析概括.doc
课案1 分析概括.ppt
课案2 问题探究.doc
课案2 问题探究.ppt
专题八 新闻、科普文阅读.ppt
专题八 新闻、科普文阅读专题检测
(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9分)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在新书《城门开》的开篇中,你引了一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开不开……你的北京记忆是从哪里开始的?
北岛:让我们先看看这首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刚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不开不开!/大刀砍?也不开!/大斧砍?也不开!/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哗!开了锁,开了门/大摇大摆进了城。”开篇我只引用了童谣的前一半。在我看来,开不开,从外开还是从里开,完全是两码事。序言以“我的北京”为题,也就是说记忆才是这城市的主人,而记忆恰好是从内部打开城门的。
林思浩:你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不过远没有到后来这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北京即将消失,我是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
……
课案1 分析概括
(2015广东惠州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
杨 禹
范敬宜走了。这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曾经说,来生还要做
记者。
作为新闻人,老范一直站在新闻的开头。
1979年5月13日,《辽宁日报》头版头条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采写者是该报农村部记者范敬宜。那时,老范刚刚结束了十几年“右派”生涯,从务农的田间地头,回到省报的案头。那个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半年,国内掀起一股从“左”边刮来的风,质疑一些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基层实践“做过头了”。
记者老范,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莫把开头当过头——敢把初露萌芽的农村生产自主权称作“开头”,敢把强大而无形的阻力概括成“视改革为‘过头’”,谁给了范敬宜这么大的胆子?
忆老范,不能不提老黄,老黄名叫黄彩忠,当时是《人民日报》一名编辑。老黄把老范请到了北京,一起逐字逐句再推敲《辽宁日报》的那篇头条。
几天后,《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转发了《莫把开头当过头》,还配上了编者按。1 700多字的《莫把开头当过头》,从此作为新闻名篇,载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